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物电学院“十三五”本科教学工作回顾展材料
发布时间: 2021-11-30       作者:吴宣         审核人:马鹏程         浏览次数:[]

一、专业简介

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6月,现有物理学(师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物理学(师范)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项目专业、省服务外包嵌入式人才培养专业。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授18人(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26人,博士58人(含在读)。新增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人,省双创博士”3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市“533英才工程”学术技术领军人才1人。获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单位”、“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拥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4个。

三、专业建设举措

1. 打造“品行、能力、视野”人才培养体系

重师德,育品行;厚基础,塑能力;强创新,拓视野。构建了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块(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创新技能);实施高校、地方政府、中学共同参与,权责明确的“三习(见习、实习和研习)一体,四年一贯”协同育人模式。

1 “品行、能力、视野”人才培养体系

2. 产教深度融合,推进七位一体”ICT人才培养模式

以向应用型转变的政策为导向,按照校企合作战略化、培养方案精准化、师资队伍混编化、实践训练实境化、课程内容案例化、一课双师化、学生管理准职业化七位一体探索培养ICT人才。

2 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3. 构建了德育优先、课赛创多元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组建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指导、政府支持的多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联盟;构建了德育优先、课赛创多元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多元协同三级循环培养质量评改体系。

3 多元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教育教学改革

1. 坚持以生为本,持续推进专业建设

2016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物理学专业,2019年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培育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0年校一流本科专业,推荐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 构建二元制基层教学组织,不遗余力提升教研质量

构建“组织建制+项目建制”的二元制基层教学组织结构。省级以上教学竞赛11人次,校级10余人次,其中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1项;江苏省微课一等奖1项;校教坛新秀评选一等奖2项。

3. 两性一度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分层级打造专业金课,复杂实践工程项目虚拟化。《移动互联导论》、《大学生物理实验教程》等5部教材获批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数据通信技术》、《三网融合竞技实战》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五、人才培养质量

1. 学生就业率、升学率高,行业认可度高

就业率和考研率逐年增加,2020年获批校考研先进单位。毕业生自身发展满意度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毕业生职场适应与发展态势良好。

2. 以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科教融合强创新

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学生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205项,其中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2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二、三等奖8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一、二等奖2项。

学术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第一作者发表SCI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二区近10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

创新训练项目量质并举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余项。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6项,其中一等奖1项,团队1项。

4 学科竞赛获奖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邮编:223300

版权所有  ©  淮阴师院物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