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衔接教育研究 >> 正文
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立项课题研究对比报告
发布时间: 2018-09-25       作者:         审核人:         浏览次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4”职业教育

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

研究对比报告

淮阴师范学院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 中期阶段方案研究对比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业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却存在着大而不强,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薄弱,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等突出问题。伴随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的提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已进入关键时刻,为了提高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来提高其竞争力,而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突出表现在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结构、层次和质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特别是我省产业状况正由生产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加速转变,传统职业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此变化带来的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探索创新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模式以迫在眉睫并势在必行。基于此背景,同时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到2020 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2012年,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启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而探索中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实施“3+4”分段培养、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试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期培养出符合现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15年,淮阴师范学院、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瑞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4”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试点项目,并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在学制体系上,实施7年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4年。培养机制上,由对口试点的中职校和本科院校分段合作培养,统筹制定衔接专业的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一体化贯通式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家申报单位在广泛调研、深入交流、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统一认识,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形成了融合两校实际办学特点、符合分段培养与一体化衔接实施需求、利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3+4”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在培养体系构建中,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既考虑中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课程特征、办学特色,也确保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要求;既实现为中职学生奠定未来适应本科段学习必备的知识基础,又不使其失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避免趋同于普通高中教育;既确保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有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避免趋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既注重一体化衔接的整体教学课程体系搭建,也注重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优化。现就“3+4”试点项目与原有的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与实践技能要求等方面做相关比较性研究。

1.1 传承融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由原来各自独立的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转变为中职与本科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关键之所在,决定着七年制一体衔接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方向。“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一方面要注意突出中职与本科各自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另一方面也要突出中职、本科七年一体设计培养目标的一贯性。从人才类型上讲应用型人才主要包括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类,其中工程型人才主要由普通教育培养,而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则由职业教育来承担,其中,技能型人才主要由中职与专科层次的高职进行培养,技术型人才则主要依靠本科或更高层次的高职进行培养。

淮阴师范学院的办学特点以师范及综合性见长,与传统工科院校相比,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行业背景不十分明显,因此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通识性较强,行业背景弱,职业去向多元,培养定位于“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类领域从事各类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厚基础与宽口径,以及系统设计开发能力的关注。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电子行业结合紧密,其学生培养定位为“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电子产品设计、制造,能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设备安装、操作与维护,能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电子信息产品与设备装配、调试及维修的技术技能人才”。强调技术技能,职业方向鲜明。

结合两校电子信息专业的各自特点与7年制贯通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切实要求,试点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与技能,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工程设计、制造、应用、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与设计研发,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制造、集成与设计,通信及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运行及维护管理3个主要职业面向和通信系统的工程管理与技术集成,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使用、设计与开发2个次要的职业面向,并形成了职业面向所对应的具体岗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学生宏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新“3+4”试点专业职业面向的岗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详见表2。

表1 知识与能力结构对比


原四年制专业

现“3+4”试点专业

知识与能力结构

1、掌握较扎实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2、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获得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具备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6、了解电子信息领域各专业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1. 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以及一定的管理知识;

2. 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具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3. 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 , 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 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 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前沿, 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8.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9.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表2 知识与能力结构对比

职业面向

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与设计研发

1. 会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检测设备,并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产品的性能状况。

2.掌握电子、电气产品研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3.能够分析和解决本岗位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电子产品的检测、故障诊断及排除);

4.能熟练使用各类的仪器仪表诊断、检测产品质量。

5. 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6.具备外语应用能力。

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制造、集成与设计

1. 掌握电子信息技术与系统研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2. 会正确使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解决问题。

3.能够分析和解决本岗位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集成应用)

4.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5.具备外语应用能力。

通信及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运行及维护管理

1.掌握通信与控制设备的基本知识及常用的技术参数和规则。

2.有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一定的专业创新精神。

3.能够熟练组装各种类型的电类产品。

4.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正确判断。

5.熟悉相关试验设备维护知识及一般故障处理方法

6.具备外语应用能力。

通信系统的工程管理与技术集成

1. 掌握通信技术与系统研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2. 熟悉常用通信技术的原理及通信系统的构建。

3.能够分析和解决本岗位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通信系统设备的综合运用、故障判断排查及技术集成开发)

4.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5.具备外语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使用、设计与开发

1. 掌握电子信息技术与系统研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2. 会正确使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解决问题。

3.能够分析和解决本岗位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集成应用)

4.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5.具备外语应用能力。

1.2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传统办学中,职学校基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出发点,十分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学时占的比例很高,非常重视针对岗位的专业技能训练,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则显相对薄弱,其中基础通识课学习弱化更为明显。本科教育则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技能培养为其弱项。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是“3+4”中职、本科一体化衔接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落脚点与基础保障,必须做到兼顾中职和本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导向,调整优化,统筹安排,形成匹配总体培养目标的、高度融合的、上下贯通的科学课程体系。切实避免基于原有的三年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四年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简单组合,避免中职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与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重复现象发生。

“3+4”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课程结构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包括通识通修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以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通识通修平台课程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文化通识课程以及素质拓展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设计的学科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要求科学设置。专业模块课程是建立在通识通修和学科专业基础两个课程平台之上的,培养学生职业面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可根据具体的职业面向进行差异性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设置。各平台和模块课程既要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也要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图见图1。

图1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图

基于试点项目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转段后的四年本科段学习能顺利进行,对前三年中职段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是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大基础文化课程的比例,既要为转段成功的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知识基础,也要确保未能成功转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基于此,课程调整优化主要表现在,基础文化课方面大幅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课时,每门课程的总课时由原来的232课时调整为416课时,特别是物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原有教学计划中考虑到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以及课时不够等原因,物理只安排了一年级第一学期,共64课时,这样对于“3+4”学生的后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试点项目调整为每个学期都开设物理,总课时大幅增加至416课时。如此调整的目的一方面是确保为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实现人才培养定位中“高素质”的必要保障。

在专业类课程中保留了原有的《电子CAD》与《电子产品结构工艺》两门课程,增加了《工程及电气制图》与《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结合后续本科段课程设置,将原有分布在两学期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调整为《模拟电子技术(中职段)》和《数字电子技术(中职段)》两门课,总课时由原来的156课时调整为204课时,增加课时主要体现在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原有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调整为《电工基础》课程,课时由128课时调整为98课时,原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分散至本科段进行教学。《单片机技术应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SMT技术基础与设备》、《PLC控制技术》等课程后移融入本科段相关课程中进行学习,删去了《电视机原理》、《专业英语》、《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等课程。整合集中专业实践项目为《照明电路安装实训》、《电子技能训练(初级工)》、《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与《综合实训》5个项目,保留了普通话、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中级工三个考证项目。

针对中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区别普高学生本科培养方案,“3+4”试点项目后四年本科段课程优化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中职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调整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与学时数;针对中职学生在公共课基础相对弱于普高生的现实,调整部分理论性强的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数,以利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实施;优化专业选修课程组合,便于与职业面向相匹配;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确保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根据本科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在保留公共文化基础、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等通识通修平台课程的前提下,后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至第四学期开始,避免对中职学生形成数学学习压力过大的情形,便于中职学生逐步适应本科段的学习;基于一体化培养方案中已开设过《模拟电子技术(中职段)》和《数字电子技术(中职段)》两门课,相比普高生培养方案,试点项目对调了本科段的课程顺序,第三学期先开设《数字电子技术(本科段)》,第四学期再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本科段)》,以便于后续课程的优化调整。原《信号与系统》课程前移至第三学期,以利于在第四学期增设《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前移至第四学期,以便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增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利于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循序渐进培养。增设了《控制工程基础》,以利于课程体系对职业面向的支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技术基础》、《Matlab与系统仿真》、《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等普高生专业必修课程调整为专业选修课程,一方面满足中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利于对中职学生减负,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尽力投入实践性环节的学习与训练。在专业选修课程上,较普高生培养方案,增删了部分课程,并优化组合形成电子系统设计、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专业选修模块方向,使其与职业面向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匹配度。

在理论课程的诸多调整基础上,较普高生培养方案,试点项目也大幅调整了实践环节的项目安排与学分配比,除课程内包含的实验外,形成了金工实训、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维护实训、电工实训、常用仪器仪表操作技能训练、认知实习、电子组装与调试技能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综合训练、EDA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15个集中实践环节,使试点项目本科段的实践性课程学分比重由普高的25.2%提升至32.2%,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试点项目三年中职段课程结构与衔接关系如图2所示。

试点项目四年本科段课程结构与衔接关系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对职业面向支撑情况详见表3。

图2 试点项目三年中职段课程结构与衔接关系图

图3 试点项目四年本科段课程结构与衔接关系图

表3 课程体系支撑职业面向一览表

职业面向

课程支撑

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与设计研发

1. 工程及电气制图 2. 电工基础 3. 电子技术基础

4. 电子测量技术 5. 电子产品结构工艺 6. 电路分析

7. 模拟电子技术 8. 数字电子技术 9. 电子系统设计

10.电子CAD 11.电工实训 12.金工实训

13.电子技能实训 14.电子技术综合实训 15.电子产品检测训练

16.管理学概论 17.大学英语

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制造、集成与设计

1. 电路分析 2. 模拟电子技术 3. 数字电子技术

4. 信号与系统导论 5. 数字信号处理 6.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7.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8.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9 .EDA技术及应用

10.电子系统设计 11.电子CAD 12.DSP原理及应用

13.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14.PSoC系统设计 15.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6.电子技术综合实训 17.大学英语

通信及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运行及维护管理

1. 电路分析 2. 模拟电子技术 3. 数字电子技术

4. 信号与系统导论 5. 数字信号处理 6.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7.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8.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9. 现代通信原理

10.通信电子线路 11.工程电磁场概论 12.控制工程基础

13.RFID原理与应用 14.现代交换技术 15.光通信技术基础

16.无线通信技术 17.移动通信技术

通信系统的工程管理与技术集成

1. 电路分析 2. 模拟电子技术 3. 数字电子技术

4. 信号与系统导论 5. 数字信号处理 6.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7. 信息论与编码 8. 现代通信原理 9. 通信电子线路

10.工程电磁场概论 11.现代交换技术 12.光通信技术基础

13.现代通信技术 14.移动通信技术 15.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16.管理学概论 17.大学英语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使用、设计与开发

1.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信息技术基础 3. C语言程序设计

4.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5. C++程序设计 6. 软件技术基础

7.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9.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10.网络管理技术 11.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12.数字信号处理

13.Matlab与系统仿真 14.DSP原理及应用 15.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

16.计算机程序设计综合训练 17.大学英语

1.3 着眼微观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科学衔接

“3+4”试点项目中的中职段专业和本科段专业均为电子信息专业,两者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有所区别,但在课程体系中必然存在相同课程,尽管课程的教学要求会因培养层次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但必定存在内容上的重复。在一体化衔接要求中,中职段与本科段相同课程内容应当是相互承接、相互分工,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力求做到无缝衔接。

在课程体系构建部分已重点讨论的“3+4”试点项目的整体课程结构情况,对与传统的中职课程体系结构和本科课程体系结构的对比研究中,已阐述了诸多课程的优化调整情况及相应的考量。唯有中职段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与本科段的《电路分析》、中职段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与本科段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组课程在教学内容存在厘定需求,需要细化中职段与本科段各自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避免重复教学。

中职段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与本科段的《电路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具体分工与衔接详情见表4。

表4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与《电路分析》教学内容衔接表

教学单元

教学内容

中职阶段教学要求与建议

本科阶段教学要求与建议

认识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认识实训室

通过现场观察与讲解,了解电工实训室的电源配置,认识交、直流电源、基本电工仪器仪表及常用电工工具;对本课程形成初步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安全用电

了解电工实训室操作规程及安全电压的规定,树立安全用电与规范操作的职业意识;

通过模拟演示等教学手段,了解人体触电的类型及常见原因,掌握防止触电的保护措施,了解触电的现场处理措施;

通过模拟演示等教学手段,了解电气火灾的防范及扑救常识,能正确选择处理方法


直流电路

电路的组成与电路模型

认识简单的实物电路,了解电路组成的基本要素,理解电路模型,会识读简单电路图;

识别常用电池的外形、特点,了解其实际应用

掌握电路组成的基本要素,理解电路模型的相关概念。

直流

电路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测量

理解参考方向的含义和作用,会应用参考方向解决电路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理解电动势、电位和电能的物理概念;

理解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直流电路电流、电压的测量实验:能正确选择和使用电工仪表,掌握测量电流、电压的基本方法;能测量小型用电设备的电流、电压

熟练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的概念;掌握电压、电流、功率的测量方法。

电阻

了解电阻器及其参数,会计算导体电阻,了解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了解超导现象;

能区别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了解其典型应用;

识别常用、新型电阻器,了解常用电阻传感器的外形及其应用;

电阻测量实验:根据被测电阻的数值和精度要求选择测量方法和手段,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了解使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及用电桥对电阻进行精密测量的方法

掌握电阻的定义、分类、测量及应用。

欧姆定律

了解电阻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掌握欧姆定律;

掌握电阻串联、并联及混联的连接方式,会计算等效电阻、电压、电流和功率

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熟练掌握电阻的串并联及星三角变化;熟练掌握一端口网络输入电阻的求法。

受控

电源

受控源


熟练掌握四种常用受控源的定义和应用。

实训项目:受控源的实验研究


受控源的实验研究

电路定理

实训项目:常用电工材料与导线的连接

了解常用导电材料、绝缘材料及其规格和用途;

会使用合适的工具对导线进行剥线、连接以及绝缘恢复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了解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的概念;

通过实验,总结电路中节点电流及回路电压的规律,掌握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能应用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列出两个网孔的电路方程

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熟练掌握一般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包括支路法、网孔法、回路法、节点法)。

电路

定理

电源的模型

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了解实际电源的电路模型

理解理想电源和实际电源的定义和模型;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熟练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戴维宁定理

了解戴维宁定理及其在电气工程技术中进行外部端口等效与替换的方法,如对电子技术中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概念的解释

熟练掌握戴维南定理的相关定义,能使用戴维南定理分析复杂含源一端口电路。

叠加定理

了解叠加定理,了解在分析电路时复杂信号可由简单信号叠加的方法

熟练掌握叠加定理、齐性定理,能使用叠加定理分析含有多独立源的复杂电路。

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了解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及其应用

熟练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条件及应用。

实训项目:电阻性电路故障的检查

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学习检查电路故障的方法,能用电流表、万用表、电压表(电位法)检查电路故障


实训项目:电路定律验证


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验证

电容

电感

电容

通过参观电子市场或家电维修部,增加对常用电容器的感性认识,了解其种类、外形和参数,了解电容的概念,了解储能元件的概念;

能根据要求,正确选择利用串联、并联方式获得合适的电容;

电容器充、放电实验:可通过仪器仪表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规律,理解电容器充、放电电路的工作特点,会判断电容器的好坏

熟练掌握电容的概念,电容的储能及电容的串并联;掌握一阶RC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

电容

电感

电磁感应

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会判断载流长直导体与螺线管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了解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了解磁通的物理概念,了解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了解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和磁导率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左手定则;

掌握右手定则

此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课程中讲解,电路中不涉及。

电感

了解电感的概念,了解影响电感器电感量的因素;

了解电感器的外形、参数,会判断其好坏

熟练掌握电感的概念,电感的储能及电容的串并联;掌握一阶RL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掌握二阶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

互感

理解互感的概念,了解互感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能解释影响互感的因素;

理解同名端的概念,了解同名端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能解释影响同名端的因素

掌握互感的概念;掌握耦合电感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并能对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进行分析计算。

变压器

了解变压器的电压比、电流比和阻抗变换

理解空心变压器、理想变压器的相关概念。

磁路

磁路的物理量

了解磁路和磁通势的概念;

了解主磁通和漏磁通的概念;

了解磁阻的概念,了解影响磁阻的因素

此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课程中讲解,电路中不涉及。

铁磁性材料

了解磁化现象,能识读起始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基本磁化曲线,了解常用磁性材料;

了解消磁与充磁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磁滞、涡流损耗产生的原因及降低损耗的方法;

了解磁屏蔽的概念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此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课程中讲解,电路中不涉及。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实训项目: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认识

熟悉实训室工频电源的配置;了解信号发生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钳形电流表、万用表、单相调压器等仪器仪表;了解试电笔的构造,并会使用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物理量

理解正弦量解析式、波形图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应关系,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理解有效值、最大值和平均值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理解频率、角频率和周期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理解相位、初相和相位差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掌握正弦量的相关要素,熟练掌握向量法及电路的向量形式。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旋转矢量法

理解正弦量的旋转矢量表示法,了解正弦量解析式、波形图、矢量图的相互转换

掌握矢量旋转法及应用。

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

掌握电阻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理解有功功率的概念;

掌握电感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理解感抗、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概念;

掌握电容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了解容抗、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概念;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实验:会使用信号发生器、毫伏表和示波器,会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会测量正弦电压的频率和峰值,会观察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熟练掌握电阻、电感、电容的阻抗、导纳、相量图的定义;熟练掌握电阻、电感、电容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串联电路

理解RL串联电路的阻抗概念,掌握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的应用;

理解RC串联电路的阻抗概念,掌握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的应用;

理解RLC串联电路的阻抗概念,掌握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的应用;

交流串联电路实验:会使用交流电压表、电流表,熟悉示波器的使用,会用示波器观察交流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相位差

熟练掌握RL、RC、RLC串联及并联阻抗和导纳的相关定义;熟练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

实训项目:常用电光源的认识与荧光灯的安装

了解常用电光源、新型电光源及其构造和应用场合;

荧光灯电路安装实训:能绘制荧光灯电路图,会按图纸要求安装荧光灯电路,能排除荧光灯电路简单故障


实训项目: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向量的研究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向量的研究

交流电路的功率

理解电路中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物理概念,会计算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理解功率三角形和电路的功率因数,了解功率因数的意义

熟练掌握正弦电路的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复功率等概念;熟练掌握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和方法。

电能的测量与节能

会使用单相感应式电能表,了解新型电能计量仪表;

了解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方法;

提高功率因数的实验:会使用仪表测量交流电路的功率和功率因数,了解感性电路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及意义

掌握正弦稳态电路功率及功率因数的测量方法。

实训项目:照明电路配电板的安装

了解照明电路配电板的组成,了解电能表、开关、保护装置等器件的外部结构、性能和用途,会安装照明电路配电板


谐振

串联电路的谐振

了解串联谐振电路的特点,掌握谐振条件、谐振频率的计算,了解影响谐振曲线、通频带、品质因数的因素;

了解串联谐振的利用与防护,了解谐振的典型工程应用和防护措施。

串联谐振电路实验:观察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状态,测定谐振频率

掌握RLC串联电路谐振的相关概念。

电感与电容并联电路的谐振

了解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掌握谐振条件、谐振频率的计算

掌握RLC并联电路谐振的相关概念。

实训项目: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


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三相正弦交流电源

了解三相正弦对称电源的概念,理解相序的概念;

了解电源星形联结的特点,能绘制其电压矢量图;

了解我国电力系统的供电制

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了解不对称相电路的概念。

安全

用电

用电保护

了解保护接地的原理;

掌握保护接零的方法,了解其应用;

了解电气安全操作规程,会保护人身与设备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初步掌握触电现场的处理方法


二端口电路

二端口电路分析


了解线性二端口的流控方程、压控方程、混合方程以及T型和π型等效电路。

中职段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与本科段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具体分工与衔接详情见表5。

表5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模拟部分)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衔接表

教学

单元

教学内容

中职阶段教学要求与建议

本科阶段教学要求与建议

二极管及其应用

二极管的特性、结构与分类

通过实验或演示,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了解二极管的结构、电路符号、引脚、伏安特性、主要参数,能在实践中合理使用二极管;

了解硅稳压管、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等特殊二极管的外形特征、功能和实际应用;

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的极性和质量优劣

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知识,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和主要参数,二极管基本应用电路及其分析方法;熟悉稳压管的工作原理及基本应用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了解其它特殊功能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整流电路及应用

通过示波器观察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的波形,了解整流电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能从实际电路图中识读整流电路,通过估算,会合理选用整流电路元件的参数;

通过查阅资料,能列举整流电路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

搭接由整流桥组成的应用电路,会使用整流桥


滤波电路的类型和应用

能识读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复式滤波电路图;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滤波电路的应用实例;

通过示波器观察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了解滤波电路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

会估算电容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


实训项目:整流、滤波电路的测试

能焊接整流、滤波电路;

会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测量相关电量参数和波形;

通过实验,了解滤波元件参数对滤波效果的影响


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三极管及应用

通过三极管日常应用实例,了解三极管电流放大特点;

掌握三极管的结构及符号,能识别引脚,了解特性曲线、主要参数、温度对特性的影响,在实践中能合理使用三极管;

会用万用表判别三极管的引脚和质量优劣

了解半导体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电流分配关系,掌握半导体三极管特性曲线,熟悉半导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及其意义。

放大电路的构成

能识读和绘制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从实例入手,理解共射放大电路主要元件的作用

通过比较,了解共射、共集和共基三种放大电路的电路构成特点

掌握共射、共集和共基三种放大电路的电路结构和特点,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共射、共集和共基极基本放大电路,熟悉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放大电路的分析

了解放大器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了解小信号放大器性能指标(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含义;

会使用万用表调试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

以共射集放大电路为例,会使用公式估算静态工作点、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放大倍数

能够绘制单管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掌握单管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方法和小信号模型分析方法,能够利用上述方法分析、计算共射、共集和共基三种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放大倍数。

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通过实验或演示,了解温度对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能识读分压式偏置、集电极–基极偏置放大器的电路图;

了解分压式偏置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搭接分压式偏置放大器,会调整静态工作点

掌握分压式偏置电路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工作原理,能够估算静态工作点和放大电路性能参数。

多级放大电路

能区分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

通过比较,了解三种耦合方式的优缺点;

通过电子产品的实例,了解幅频特性指标的重要性;

了解多级放大器的增益和输入、输出电阻的概念及工程中的应用

掌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零点漂移的概念;了解放大器的信噪比等其他指标的意义。

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场效晶体管放大器

了解场效晶体管的结构、符号、电压放大作用和主要参数;

了解场效晶体管放大器的特点及应用

熟悉场效应晶体管(JFET和MOSFET)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场效应管的伏安特性,熟悉其主要参 数,并能依据特效参数正确选用场效应管,掌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分析法,会分析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会分析比较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与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的异同点,熟悉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实训项目:共射极、射极跟随放大电路


掌握单级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方法,能够利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仪器测量和计算共射极放大电路、射极跟随器的电路参数(输入电阻、输出电路、放大倍数和频率响应等)。

常用放大器

负反馈放大电路

理解反馈的概念,了解负反馈应用于放大器中的类型

理解反馈的概念,会判别各种类型的反馈,掌握闭环放大电路增益计算,理解反馈深度概念,掌握四种类型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性能参数的计算,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会在开环放大电路中引入符合要求的负反馈;

熟练掌握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放大电路性能的近似估 算,形象理解“虚短”和“虚断”等概念;

实训项目:负反馈放大电路


研究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能够利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仪器测量和计算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电路参数(输入电阻、输出电路、放大倍数和频率响应等)并与普通放大电路进行比较。

集成运算放大器

了解集成运放的电路结构及抑制零点漂移的方法,理解差模与共模、共模抑制比的概念;

掌握集成运放的符号及器件的引脚功能;

了解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了解理想集成运放的特点;

能识读由理想集成运放构成的常用电路(反相输入、同相输入、差分输入运放电路和加法、减法运算电路),会估算输出电压值;

了解集成运放的使用常识,会根据要求正确选用元器件;

会安装和使用集成运放组成的应用电路;

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特点和基本组成,熟悉各种电流源电路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熟悉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差模信号、抑制共模信号的原理,掌握差分式放大电路差模放大倍数、差模输入电阻、差模输出电阻、共模放大倍数、共模输入电阻、共模输出电阻以及共模抑制比的计算。

理解集成运放的虚短和虚断的概念,重点掌握应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比例、加减、积分基本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关系。了解微分、指数和对数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

理解典型电压比较器(单门限比较器、迟滞比较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了解集成电压比较器的特点。

实训项目:差分放大电路


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研究长尾式和恒流源式差动放大器的性能特点。

实训项目:模拟运算电路


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正确使用方法,研究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各种基本运算电路的功能。

低频功率放大器

列举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应用,了解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和分类;

能识读OTL、OCL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图;

了解功放器件的安全使用知识;

了解典型功放集成电路的引脚功能,能按工艺要求装接典型电路

理解甲类、乙类和甲乙类三种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特点,理解乙类功率放大电路中交越失真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熟练掌握甲类、乙类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电源提供功率、三极管消耗功率、效率等参数的计算

实训项目:音频功放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会熟练使用示波器,会使用低频信号发生器;

会安装与调试音频功放电路(前置放大器由集成运放构成);

会判断并检修音频功放电路的简单故障



实训项目:OTL功率放大器


进一步理解OTL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学会OTL电路的调试及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正弦波振荡电路

振荡电路的组成

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框图及类型;

理解自激振荡的条件

熟练掌握利用相位平衡条件判别RC、LC等不同正弦波振荡电路能否产生自激振荡的方法。

常用振荡器

能识读LC振荡器、RC桥式振荡器、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电路图;

了解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能估算振荡频率

熟练估算出各种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并了解振荡频率与电路元器件参数之间的关系

实训项目:制作正弦波振荡电路

会安装与调试RC桥式音频信号发生器或LC接近开关电路;

能用示波器观测振荡波形,可用频率计测量振荡频率;

能排除振荡器的常见故障


直流稳压电源

集成稳压电源

了解三端集成稳压器件的种类、主要参数、典型应用电路,能识别其引脚;

能识读集成稳压电源的电路图

熟悉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电路的作用,熟练握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会计算输出直流电压和选择整流二极管, 熟悉电容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路各项指标、参数的计算和元件的选择,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的改进措施,会计算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了解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内部结构,学会正确使用三端集成稳压器件。

开关式稳压电源

了解开关式稳压电源的框图及稳压原理;

了解开关式稳压电源的主要优点,列举其在电子产品中的典型应用


实训项目:三端集成可调稳压器构成的直流稳压电源的组装与调试

会安装与调试直流稳压电源;

能正确测量稳压性能、调压范围;

会判断并检修直流稳压电源的简单故障


表6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数字部分)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衔接表

教学单元

教学内容

中职阶段教学要求与建议

本科阶段教学要求与建议

数字电路基础

脉冲与数字信号

理解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了解脉冲波形主要参数的含义及常见脉冲波形;掌握数字信号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字信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常用符号编码的概念和规则;理解基本逻辑运算;掌握逻辑函数的概念及几种基本描述方法。

数制与编码

掌握二进制、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能进行二进制、十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了解8421BCD码的表示形式

数字电路基础

逻辑门电路

掌握与门、或门、非门基本逻辑门的逻辑功能,了解与非门、或非门、与或非门等复合逻辑门的逻辑功能,会画电路符号,会使用真值表;

了解TTL、CMOS门电路的型号、引脚功能等使用常识,并会测试其逻辑功能;

能根据要求,合理选用集成门电路

熟悉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了解分立元件基本门电路、TTL门、ECL门、CMOS门电路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电气特性;

熟练掌握基本逻辑门(与、或、非、与非、或非、异或门)、三态门、OD门(OC门)和传输门的逻辑功能;

掌握门电路逻辑功能的分析方法。

熟悉常用集成逻辑门电路的主要参数指标和选用方法。

逻辑函数化简

了解逻辑代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法则;

会用逻辑代数基本公式化简逻辑函数,了解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正确理解基本逻辑运算和复合运算,熟悉逻辑代数中的基本定律、常用公式和基本规则,掌握逻辑函数的概念和常用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转换;了解逻辑函数的标准形式,掌握逻辑函数的变换和公式化简法,掌握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会用卡诺图化简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

实训项目:TTL集成逻辑门的逻辑功能与参数测试


掌握TTL集成与非门的逻辑功能和主要参数的测试方法,掌握TTL器件的使用规则,进一步熟悉数字电路实验装置的结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掌握CMOS集成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器件的使用规则,学会CMOS集成门电路主要参数的测试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

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种类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能对常用组合逻辑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逻辑关系。

加法器


对加法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逻辑关系;能够利用加法器设计出常用的组合逻辑部件。

编码器

通过实验或应用实例,了解编码器的基本功能;

了解典型集成编码电路的引脚功能并能正确使用

对编码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逻辑关系;能够利用加法器设计出常用的组合逻辑部件。

译码器

通过实验或日常生活实例,了解译码器的基本功能;

了解典型集成译码电路的引脚功能并能正确使用;

了解常用数码显示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搭接数码管显示电路,学会应用译码显示器

对译码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逻辑关系;能够利用加法器设计出常用的组合逻辑部件。

数据分配器


对数据分配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逻辑关系;能够利用加法器设计出常用的组合逻辑部件。

数据选择器


对数据选择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逻辑关系;能够利用加法器设计出常用的组合逻辑部件。

数值比较器


对数值比较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逻辑关系;能够利用加法器设计出常用的组合逻辑部件。

实训项目:制作三人表决器

能根据功能要求设计逻辑电路;

会安装电路,实现所要求的逻辑功能


实训项目:组合逻辑电路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功能的测试,熟悉半加器和全加器的逻辑功能及实现。掌握中规模集成数据选择器的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学习用数据选择器构成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

触发器

RS触发器

了解基本RS触发器的电路组成,通过实验掌握RS触发器所能实现的逻辑功能;

了解同步RS触发器的特点、时钟脉冲的作用,了解逻辑功能

掌握RS握触发器的概念,熟悉RS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动作特点,掌握RS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描述方法,理解RS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JK触发器

熟悉JK触发器的电路符号;

了解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边沿触发方式;

会使用JK触发器;

通过实验,掌握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熟悉JK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动作特点,掌握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描述方法,理解JK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D触发器

掌握D触发器的电路符号和逻辑功能;

通过实验,掌握D触发器的应用

熟悉D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动作特点,掌握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描述方法,理解JK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各类触发器之间的转换,如JK触发器转 换为D触发器或T触发器等。

实训项目:制作四人抢答器

会用触发器安装电路,实现所要求的逻辑功能


实训项目:触发器及其应用


测试基本RS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双JK触发器74LS112逻辑功能,测试双D触发器74LS74的逻辑功能。

掌握常用触发器的逻辑功能,熟悉各种触发器之间的转换方法。

时序逻辑电路

时序逻辑电路概念和分析方法


掌握时序电路的一般形式、分类和描述方法;掌握时序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掌握同步时序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

寄存器

了解寄存器的功能、基本构成和常见类型;

了解典型集成移位寄存器的应用

掌握寄存器、移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及设计方法。

计数器

了解计数器的功能及计数器的类型;

掌握二进制、十进制等典型集成计数器的外特性及应用

掌握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及设计方法。

实训项目:制作秒计数器

可按工艺要求制作印制电路板;

会安装电路,实现计数器的逻辑功能


实训项目:计数器及其应用


熟悉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计数器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

熟悉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译码器和字符显示器的使用方法。

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

数模转换


了解数模转换的基本概念,列举其应用;

了解典型集成数模转换电路的引脚功能和应用电路的连接方法

模数转换


了解模数转换的基本概念,列举其应用;

了解典型集成模数转换电路的引脚功能和应用电路的连接方法

实训项目: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集成电路的使用


会搭接数模转换集成电路的典型应用电路,观察现象,并测试相关数据;

会搭接模数转换集成电路的典型应用电路,观察现象,并测试相关数据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常见脉冲产生电路

了解多谐振荡器、单稳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及基本应用


时基电路的应用


了解555时基电路的引脚功能和逻辑功能;

了解555时基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会用555时基电路搭接多谐振荡器、单稳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

实训项目:555时基电路的应用


会装配、测试、调整应用电路;

能画出相关信号波形;

能排除常见故障

实训项目: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掌握用TTL门电路组成多谐振荡器和单稳态触发器原理和方法,掌握影响输出脉冲波形参数的定时元件数值的计算方法。

半导体存储器



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功能及分类,了解它们在数字系统中的作用,熟悉RAM、ROM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基本用途,掌握如何用存储器实现组合逻辑的功能。

除了对上述具有内容重叠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两端分工,明晰各段的教学要求之外,考虑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高生的学习背景与知识体系,在诸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工程电磁场》、《信息论与编码》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相比传统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试点项目对这些课程的微观教学要求都做了细化调整,更注重其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的掌握及其理论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应用,并对这部分课程名称也做了相应修改,力求使这些课程从名称上能直观反映出其区别与传统的教学要求。

在前期广泛调研基础上,经过项目组成员、两校诸多相关课程的老师及部分企业、行业专家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衔接等关键工作的共同研讨,形成了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4”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说是凝聚了众多人的智慧与思考。但尽管如此,但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试点工作也才刚刚起步,学生培养流程尚处在中职培养阶段,实际衔接工作所可能带来的诸多不确定问题尚未显露。下一步的工作将在进一步广泛调研与深度思考的基础上,重点落在各种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各种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全方位建设、针对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等方面,切实为“3+4”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2 中期阶段方案修订

中期验收以来,根据项目中期验收专家组的鉴定意见,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本科段的课程内容学科色彩太过明显的意见,以及进一步发挥对口高等学校的试点研究主体作用,加强对行业企业需求的实证调查研究与其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发出更切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建议。项目组成员经过认真研究与讨论,重新审视原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职业面向与课程体系,在进一步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昌硕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和硕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淮安分公司、中国联通淮安分公司、淮安臻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邦易嵌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华清远见南京分公司、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固纬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天煌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电子信息领域的大型企业进行交流与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本项目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特点,项目组成员重点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再次修订工作。修订中在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下,突出职业教育引导及应用型人才特征,充分吸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与意见建议,借助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制订与相关课程的校企共建,切实推动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再次修订本项目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总体的指导思想是:结合项目特点,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立足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浓的高素质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贯彻“全面发展与彰显个性相结合,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相结合,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相结合”的“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思路,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面向需求、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合作育人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 中期阶段方案修订的主要原则

本次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再修订的主要原则包括:

(1)继续坚持用周恩来精神育人的学校办学基本特色,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用周恩来精神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周恩来生平、思想和精神风范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教学,并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像周恩来那样理想远大、勤学善思、博雅多才、文明有礼、勇于担当。

(2)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引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项目特点,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明晰培养目标,细化职业面向,探索职业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增强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3)坚持学生为本,拓展培养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自主选修课程模块建设,设立MOOC开放课程选修办法、学分互认制度及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自主职业发展通道。

(4)坚持协同导向,推进合作育人,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展质量评价;吸收相关专家参与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共同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明确合作课程和教学环节,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合作育人。

2.2 中期阶段方案修订的重点

本次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再修订的重点主要体现在:

(1)遵循OBE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范式革新。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再修订全面引入产出导向教育理念,OBE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是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从事何种职业的培养模式。

(2)服务学生职业发展和个性选择,在保持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下,完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和学分结构,具体包括:

1.增设准职业人学习模块;

2.加强针对职业面向的专业课程模块与实践模块的优化;

3.设定MOOC学分认定,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价值。

4.强化实践教学,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加强见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综合实验、实训及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创新性;

5.建立专业技能品牌项目,根据行(企)业岗位需求,确立1-2项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项目要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确保全员覆盖,鼓励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并可以职业资格证书置换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学分。

6.优化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暑期4周集中实践教学时间段,利于与企业共同实施相关教学工作;

7.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理论教育、实训环节、实战环节”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实验和科研训练、创业项目与创业实践、学科技能及创业竞赛等方式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并可置换一定的通识选修和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实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

2.3 中期阶段方案修订的课程体系调整

本次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再修订的课程体系变化主要涉及:

(1)在通识通修课程平台增设《准职业人导向训练(一)》、《准职业人导向训练(二)》、《职业定位与发展(一)》、《职业定位与发展(二》、《创新创业实践》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6门职业基本素质培养课程。

(2)减少学科色彩太过明显的课程所占比例,优化了方案整体的学分学时,总学分由中前期186学分调整到171学分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优化后仅包含专业导论、工程图学基础、大学数学类课程、大学物理、电路与电子技术类课程,此部分课程与中职阶段对应课程相衔接。

(3)在与行业、企业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职业面向更为明确,定位为移动通信技术方向、移动互联技术方向、智能硬件技术方向和软性印刷电路板(FPC)技术4个职业方向。

(4)专业选修课程形式由课程任选变为职业面向系列课程模块选修形式,此部分课程设置主要结合行业企业当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充分吸纳企业意见与建议,与企业深入研讨确定设置与共建的课程,主要涉及移动通信技术方向、移动互联技术方向、智能硬件技术方向和软性印刷电路板(FPC)技术方向。

移动通信技术方向课程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淮安分公司、中国联通淮安分公司等企业共同探讨基础上将职业技术类课程优化为《移动通信概论》、《数据通信技术》、《现代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宽带接入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4G全网建设》、《网络安全技术》等8门课程。

移动互联技术方向课程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淮安分公司、中国联通淮安分公司等企业共同探讨基础上将职业技术类课程优化为《Web前端开发与实战(HTML5)(移动电商)》、《IP网络技术》、《移动APP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实战(移动电商)》、《移动互联业务应用设计与开发实战》、《虚拟化与云计算》、《数据共享与数据整合原理》、《移动互联网系统运维技术及实战》、《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原理》、《移动应用运营推广实务》等9门课程。

智能硬件技术方向课程在与北京万邦易嵌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华清远见南京分公司、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探讨基础上将职业技术类课程优化为《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FPGA技术及应用》、《PSoC系统设计》、《Arm Cortex-M体系结构与接口开发》、《DSP原理及应用》、《短距离无线通信应用开发(ZigBee与RFID)》、《实时操作系统与程序设计》、《Android前端程序设计》、《MySQL数据库应用》等9门课程。

软性印刷电路板(FPC)技术方向课程在与淮安臻鼎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昌硕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和硕联合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探讨基础上将职业技术类课程优化为《CAM技术导论》、《FPC技术概述》、《模具设计技巧与规范》、《常见自动化设备维护》、《线路制程原理及应用》、《压合制程原理及应用》、《镀铜制程原理及应用》、《防焊制程原理及应用》、《化金制程原理及应用》、《设备及制程能力》、《CCL、CCL铜箔特性基础及应用》、《干膜特性基础及应用》、《油墨特性基础及应用》、《设备评估及验收》等14门课程。

(5)在集中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优势,针对共建课程开展相关实践实训项目,增加了认知实习、行业调研等项目,调整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时间与时长,使之更有利于落实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邮编:223300

版权所有  ©  淮阴师院物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