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干课课程标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干课课程标准 >> 正文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 2018-09-25       作者:         审核人:         浏览次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4”课程标准

通信电子线路

课程名称:通信电子线路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Circuits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总 学 时:56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6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3+4” 试点项目

第一部分 课程定位与设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广播、电视、无线电通信设备中高频信号的产生、接收和检测的基本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高频谐振放大器、振荡器、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等部分。

二、课程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专业群的课程设置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高频电子线路在整机中的应用能力,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三、前导后续课程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先行课程基础是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等,后续课程含通信原理等通信类课程。

四、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本课程主要讨论通信系统和现代电子设备中各种高频电路的组成、基本原理以及分析和设计方法。本课程以通信系统为主线贯穿各个功能电路,注重教学内容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力求适应“打牢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要求;尽量保持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注重概念的物理阐述,尽量避免繁复的数学运算。课程贯穿工程分析和工程计算的观点,重点分析典型单元电路。为了适应集成电路的发展,在各种实用电路中,采取“集成为主,兼顾分立”的原则,重点介绍集成电路功能块及外围元件的设计。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各单元电路的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和典型电路的应用,初步具备高频电子线路的识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子、通信类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二、具体目标

(一)能力目标

(1)理解与熟悉高频电路中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2)熟悉各单元电路的组成,组件及参数的选择;

(3)使用实验仪器和虚拟实验,进行电路参数的测试和电路的研究;

(4)掌握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进行电路的调试。

(二)知识目标

(1)掌握功率电子线路工作原理;

(2)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

(3)掌握正弦波放大器工作原理;

(4)掌握振幅调制、解调和混频电路工作原理;

(5)掌握角度调制和解调电路工作原理;

(6)掌握反馈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标准

序号单元名称理论教学内容理论学时理论教学要求1功率电子线路1、功率电子线路概述61、掌握两种功率电子线路即功率放大电路2、掌握电源变换电路的组成3、掌握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4、了解功率合成技术2、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特性3、乙类推挽功率放大器4、功率合成技术2谐振功率放大器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61、掌握调谐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与分析2、掌握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分析3、掌握调谐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和J类功率放大器4、了解倍频器,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性能特点3、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3正弦波放大器1、反馈振荡器的工作原理61、掌握反馈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LC振荡器的工作原理3、了解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晶体振荡器,寄生振荡现象4、了解负阻振荡器,RC振荡器等2、LC正弦波振荡器3、LC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4、晶体振荡器5、负阻正弦波振荡器6、寄生振荡、间歇振荡和频率占据4振幅调制、解调和混频电路1、频谱搬移电路的组成模型101、掌握调幅信号的基本特性,低电平调幅电路,高电平调幅电路,包络检波,同步检波,混频方法2、了解混频器的性能指标及其干扰3、了解双重调幅,平均值包络检波,场效应管混频器等2、相乘器电路3、混频电路4、振幅调制与解调电路5角度调制和解调电路1、角度调制信号的基本特性81、掌握调角波的性质,调频方法及直接调频电路,间接调频电路,鉴频器工作原理与分析2、了解限幅器等工作原理.2、调频电路3、调频波解调电路4、数字调制与解调电路6反馈控制电路1、反馈控制电路概述41、掌握电子电路中的常用的反馈控制技术,锁相环路的原理及分析2、了解锁相环路及集成锁相环工作原理。2、锁相环路性能分析3、集成锁相环及其应用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

一、教学组织

(1)课程模式建议

本课程应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其它

根据通信电子线路的发展,在平时授课中应介绍一些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二、实施条件

课程安排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开设,鼓励学生通过软件仿真或通过实际制作理解巩固学习知识。在实验教学阶段,教师提出项目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并在一体化教室完成实物的制作。

第五部分 课程考核与评价

一、学业考核

本门课程为考试课,闭卷考试,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

二、教学评价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来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打分的教师评价表、教学资料的检查、教学督导等三个方面。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第六部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学资源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性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开发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虚拟实训室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课程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并开发网络虚拟实验室和网络综合测试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实现对虚拟设备的操作,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5)充分利用和开放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培训合一,将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6)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二、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建议

1.谢嘉奎.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

2.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

3.谈文心.高频电子线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邮编:223300

版权所有  ©  淮阴师院物电学院